关注秋收丨新主体新方法新农机——贵州秋粮丰收“密码”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3-10-12 19:49  浏览量:6107  作者:叶子琪   阅读量:6273   

目前,贵州秋收已接近尾声,各地陆续传来增产的喜讯。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冯劲锋告诉记者,今年贵州秋粮播种面积为2940万亩,预计总产量约880万吨,同比增加22万吨左右,实现“大丰收”。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发现,今年秋粮丰收的背后藏着三个重要的“密码”。

关注秋收丨新主体新方法新农机——贵州秋粮丰收“密码”一线观察

在贵州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种粮的主力军,种粮大户们让粮食种植变得更加集约化和规模化。过去贵州种粮多为散户,随着农村劳务输出增多和老龄化加剧,弃耕撂荒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为保障粮食生产,贵州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地托起了粮食生产的底盘。

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黄坪村的农民正在秋收。新华社记者刘智强 摄

“今年种植水稻2400亩,是种的最多的一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黄坪村的种粮大户娄方书说,他在村里建起了大米加工厂,不仅为村民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稻谷。如今,连片的水稻田更便于通过无人机飞防等手段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种得更好,而且擅于从市场端做文章。在他们的努力探索下,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的“茅坝贡米”、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村的“石印大米”等成为大米品牌,并卖出了好价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通过流转土地产生了30多个种粮大户。随着村里的水稻越种越好,那些在旁观望的村民重新燃起种粮热情,几年间,有几十户农民收回流转出去的土地,重新种了起来。

前段时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来到六盘水市水城区龙场乡雨湾河村,对玉米高产栽培示范点进行田间实测验收,结果显示平均亩产为942.88公斤,刷新六盘水市玉米单产历史纪录。龙场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刘逊说,他们不仅为老百姓选择了黄粒、大穗、深马齿等高产玉米品种,还提高了种植密度。

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石桥村村民在晾晒玉米。

今年以来,贵州持续推进“示范田”变“农民大田”项目,推广了一些新的高产方法进田间。比如黔东南州台江县实施的“稻+鱼”模式,在水稻种植基础上,引进推广了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等高产优质品种,实施了增加栽培密度、增加钾肥、调整氮肥的“两增一调”技术,使水稻单产同比大幅增长。

记者在台江县走访时发现,“稻+鱼”模式与以往大有不同,过去是农民较为粗放地在稻田里投放少量鱼苗,而今引进了3种规范的稻田鱼养殖技术方法,即稻田边沟流水式养鱼、坑塘增氧式养鱼、帆布池设施化养鱼。台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3种新方法较过去传统稻田养鱼亩产分别同比增长479.85%、432.57%、1614%。

作为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的零星、破碎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在贵州的使用。如何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一直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此,贵州近两年掀起了一场推进“农机上山”的热潮,一方面贵州各地陆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地方购置农机。

但适用于平原的农机,不一定适用于山区。为破解这一难题,贵州组建了农机研发制造联盟,围绕粮油作物生产急需的农机具开展研发。其中,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结合贵州山区丘陵的特点,针对水稻、玉米、大豆等种植薄弱环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等方式,研发了水稻钵苗播种机、水稻钵苗移栽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等产品,目前已在全省多个县推广应用。

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邵鹏告诉记者,黄坪坝区自今年5月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便购置了新的农机具,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文推荐

  • 北京文化产业园区推介会在中国华电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召开

    北京文化产业园区推介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政策宣讲会在湾谷科技园举行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