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磨底期的思考—投资中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7-19 09:02  浏览量:5911  作者:宋元明清   阅读量:5502   

近来的市场颇有些不平静。沪指在3200点附近摇摆不定、止步不前,投资者的心情也随之颠簸不断、上下起伏。

行情陷入焦灼,赚钱的难度也在进一步增大,部分投资者今年收益已经转负,在难熬的磨底期中陷入了对于“风险”的焦虑。

传统金融学中,时常用波动来定义风险。高波动一般对应着高收益,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常说,投资的本质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中找到平衡。

不过,风险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直观。金融市场内生的复杂性使得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市场和资产的大幅波动常常会让投资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还会进一步被人性中的弱点放大,演变成极端的贪婪和恐惧,再反过来为市场的不确定推波助澜。

投资的过程是不断反思和进化的过程,老基民挖掘基在历次熊牛转折中,见证了山顶的花团锦簇,也挺过了谷底的万籁俱寂,酸甜苦辣悉数尝尽。这其中的纠结、焦虑甚至是悔恨,全都历历在目。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投资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又逢市场磨底,挖掘基想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这一每位投资者都应该了然于胸的命题——投资中真正的风险到底是什么?

一是“人为”的永久性损失

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的格雷厄姆曾的确曾教导巴菲特两条投资的定律:第一,不要亏钱;第二,记住第一条。

但他所指的亏钱,其实是“本金的永久性损失”,这通常只会来自两方面:

一是投资逻辑被完全颠覆、标的失去原有的投资价值;

二是不合理的融资与杠杆,使得自身陷入了“赌徒”的困境。

但事实是,市场的底部时常是伴随“痛苦割肉”形成的。总有投资者并未触发上述预警条件,却倒在反转的黎明前,将浮亏转化为实亏,人为地造成了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这当中的罪魁祸首,便是投资中存在的“损失厌恶心理”。因为投资人对于盈利和亏损的感受不对称,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感受值的2倍,所以对亏损和回撤的焦虑是人性使然。

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2018年10月19日创业板指盘中最低触及1184点,位置够低吗?

也许现在的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场机会,就算不全仓梭哈,也该补仓。因为不到三年之后它能涨到3576点,指数层面都有200%+的涨幅,个股和基金更不必说,这波大涨似乎足以造富。

这种自信满满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是以上帝视角回头看,你已经知道了后来的连续反弹。

而实际上,在那个至暗时刻,只能看见这样的情形:

图:创业板指点位

我们完全不知道未来的走势,而那些就算躲过了15年最高点,从16年开始买入的投资者,也已经忍受了快3年的亏损,而且浮亏超过了50%。

如果今天已经很坏了,而你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更坏,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使人产生不安全感,中途放弃。

更加可怕的是,当市场大跌时,外界信息也不约而同地变得更悲观,什么“熊市到了”、“现在根本不是底”,这种悲观会加深你的恐惧,影响你的判断,让你不由自主违背当初定下的策略。

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无法忍受,选择在此刻卖出离场,把股票或者权益基金换成了 “安全”的现金。

但这样做存在两个问题,反而导致了本金的永久性损失,带来真正的风险。

其一,低位割肉不仅是把浮亏转化成了实亏,也告别了未来可能的反弹的机会;

其二,短期看来稳妥的现金,在长期却未必“安全”。

伴随着GDP总量的不断提升,货币超发规模也在快速上升,通货膨胀会不断侵蚀我们的购买力,导致钱在未来没那么值钱。而短期看来价格起伏不定、充满“危险”的股票,却以年化12.59%的收益率,成为我们对抗通胀的更优选择。

我们必须要知道,基金赚钱不等于时时刻刻赚钱,短期亏损也不意味着长期亏损。因为权益资产的回报率短期由市场博弈确定,长期却取决于企业创造的价值,价值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如果能保持一些“钝感力”,认定一个优秀的标的,克服波动长期持有,只要站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正确赛道中,就有望最终分享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带来的红利。

二是对于“投资”与“投机”的混淆

格雷厄姆认为,投机者和投资者存在本质区别:

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是基于理性的逻辑和充足的分析,而投机者对价值的判断来自于相信他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来“接盘”;

投资者追求的是以低估或是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而投机者主要试图在股价的涨跌波动中获利;

投资者只会在认定某公司的价值后买入并持有,不会让市场的热度和风口纳入交易逻辑;而投机者则是跟随趋势、随波逐流,以股价的走势来主导自己的投资决策。

最终的结果是,投机的视角是短期,而投资的视角则是长期。很多时候,视角不一样,最终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因为短期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长期的价格由内在价值决定。

——如果对于市场的视角过于短期,会发现投资是一个“零和游戏”。

你赔的钱就是对手赚走的钱,比拼的是对情绪的感知、对人性的把控以及运气,不仅容错率极低,而且对心态的考验巨大,因此很难稳定盈利。

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追涨杀跌”中起起伏伏,最终是折损了本金。

就连华尔街最出色的短线狙击手、充满传奇色彩的“投机之王”利弗莫尔,也经历了大起大落,数次从辉煌到破产,最终郁郁而终。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至长期,投资就变成了“正和游戏”。

因为场内的投资者最终是在共同分享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带来的红利,比起短线的兵戎相见,只要站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正确赛道中,就有望实现盈利。

市场震荡下跌,反而是考验投资者的试金石。如果你是一个投机者,巨大的波动很容易碾压你的投资;而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有着冷静的判断,那么优质的股票下跌时,只是给了你一个用更便宜价格买入的机会,而不会令你惊慌地低价抛售股票。

三是超出能力圈范围外的投资

巴菲特经常强调的能力圈,就是“只做自己能看得懂的投资”。

我们永远无法赚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短期的运气,在长期也会被均值回归。

对于能力圈范围外的投资,我们常见的情形就是

一遇下跌就开始对投资标的产生明显的不信任,急着卖出回避风险、挽回损失。

由于对于波动十分焦虑,完全无法做到平常心,最终的结果就是早早地被“震下车”,与长期的投资机会擦肩而过。

因此,朋友、大V的建议可以听,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能盲目跟风。进行任何操作前,都要了解清楚背后的逻辑。说这只基金好,到底好在哪里?说这个行业好,到底有什么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波动时有自己的判断,保持定力。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市场行情总是倾向于让人忽视长期主义,而陷入短期博弈的泥沼中,但是聪明的投资者总是能给自己留足“安全边际”,从容地识破市场的情绪波动,并利用人们的恐慌与贪婪赚钱;而新手却总是被情绪带跑,无奈交出筹码,倒在反转的黎明前。

事实上,能想清楚我们赚的是什么钱,甚至有时候比这次投资赚了多少钱更重要。

无论是公司的业绩还是基金净值,我们都很难精准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认知不断深化,进而可以对价值进行大致的分析,再利用短期市场的不理性,获得长期的更高收益。因为这才是价值投资与长期主义的要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文推荐

  • 北京文化产业园区推介会在中国华电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召开

    北京文化产业园区推介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政策宣讲会在湾谷科技园举行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